梁文盛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,欣慰的点点头,对夫人说道:“松儿最近读书用功多了,我看他晚上都读书到很晚,希望他明年秋闱能得中。”
梁夫人也接着说道:“是啊,这些天也不见他因为吃食发脾气了,我觉得他懂事了,今天让庖厨做点他喜欢吃的菜给补补。”
“嗯,既然知道用功,也就不用管得那么严了,他要是想出去逛逛,只要不再胡闹,就让他出去吧。劳逸结合,有张有弛读书才能有效率。”梁文盛对夫人叮嘱说。
其实他们哪里知道,他们懂事的儿子废寝忘食地码字默写金庸先生的。
又经过十多天的努力,梁月松已经写完大约十万字的书稿。他坐在书房里呆呆的想着,现在父母管得严,怎么出去联系书坊印刷呢?在这么一个小州城,能有多少读书人?要是能送到南北直隶去印刷售卖,这样的肯定能赚钱。但是现在出州衙都难,更别说去外地了。想来想去,只能在城内找家书坊印刷了。
他再往深处想想,好酒不怕巷子深,好书不怕地方小。只要大家认可了,必定会圈一大波粉,慢慢就能传开,必定有书商找上门来要求合作,到那时他出名了。
想到这里,梁月松走出书房,来到梁夫人的房间,对着恭敬的行礼后说:“母亲大人,孩儿来莒州快两个月了,今天想出去逛逛,顺便去书坊买本书来。”
梁夫人很久没有看到他这么敬有礼了,今天突然如此,她仿佛觉得以前的松儿又回来了。当即慈祥的说:“这些天一直在家读书读得也累了,今天就出去走走吧。记得走点回来,不要在外面喝酒。”
“谢谢母亲大人。”
梁月松道谢后,高兴地返回书房,将书稿用一个小包袱包好,带上书童秦宝就出了州衙大门。
在明朝,卖书可是非常暴利的行业,并且卖书还是免税的。从明朝中期开始,通俗开始盛行。全国各地都有书坊书市,尤其是江南苏杭地区,本来就是工商聚集之地,市民阶层初步形成,又多文人墨客,文化昌盛,连带着印刷业也跟着发展起来。
明朝书的价格是非常贵的,比如万历年间的一部《辽史》,总字数大约是四十七万字,当时售价是八两一钱银子。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市民几乎半年的收入,可见价格之高。所以能卖得起书的都是大户官宦之家,不过但凡是读书人,生活都还算不错。
像莒州这样只有五六万人口的小城,竟然有三四家书店。明朝的书店大都是店面与刻坊一体。前面是店面,后面便是雕版、印刷的作坊,所以找到了书店也就找到书坊。
梁月松带着书童来到城内最大的书店,说明来意后,伙计到了后面一会,回来回复说:“老板正在待客,今天没时间,请公子改日再来。”
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他们俩打发了。很明显,这家店的老板没有诚意,一个年轻寂寂无名的小辈,一进门就谈合作出书,这不是胡闹吗?老板根本就不相信这样的小地方会有人写出好书。所以就让伙计客客气气的打发了。
到了第二家,这次他直接报出自已是梁知州家的公子,那伙计非常客气,又看座又上茶。最后竟然说,他们只卖书,不印刷。不过他们可以免费帮忙联系书坊。